淮南市谢家集区医疗卫生计生事业发展规划(2015-2020)

发布时间:2020-11-11 14:08信息来源:谢家集区人民政府文字大小:[    ] 背景色:       

第一章  规划背景

为加强全区卫生计生事业宏观管理,合理配置和使用卫生计生人力、物力技术资源,满足公立医院改革、“医养结合”和多元化就医需求,构建科学、公平、高效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根据中共中央、省、市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安徽省《关于印发安徽省“十三五”卫生计生事业发展规划编制工作方案的通知》,结合本区实际,特编制《谢家集区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2015-2020)》(以下简称“本规划”)。

一、“十”期间卫生计生事业发展情况

谢家集区隶属安徽省淮南市,辖区面积437.7平方公里位于淮南市西部,淮河与东淝河之间,谢家集区成立于1960年10月,是淮南市西部中心城区谢家集区下辖5个街道,4个镇,2个乡。2015年谢家集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77.1亿元

经过长期发展,茶陵县建立了相对完备的卫生服务体系,截止2015年12月区各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社区卫生服务站、个体诊所等100余家医疗机构。其中,乡镇卫生院6所,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3家社区卫生服务站19个,村卫生室56个,个体诊所71个。

“十二五”期间,我卫生计生系统紧紧围绕国家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精神和区委、区政府的目标要求,按照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的基本原则,加快健全全民医保体系,巩固完善基本药物制度和基层运行新机制,积极推进公立医院改革,统筹推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等相关领域改革,各项卫生工作取得重大进展,为“十三五”期间卫生计生事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1、农村医疗保障水平稳步提升。五年来我区不断强化城乡定点医疗机构监管,提高报销补偿效率,简化报销补偿手续,切实维护参合农民的切身利益。与2011年新农合参合人数84833人相比较,2015年全区参合人数167328人,参合率达98% ,参合人数增加了近一倍。目前,我区参合农民受益人数达273977人(次),补偿医疗费用3781.41万元。与2011年补偿总额1062.36万元相比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大大缓解了农民“看病贵、看病难”的问题。

2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稳步推进。一是建立健全了基本药物制度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所有一体化管理的56村卫生室全部配备和使用国家基本药物,并实行零差率销售;是逐步完善了绩效考核制度,实行每季度一考核评比的长效机制,奖励先进,激励后进。

3、疾病预防控制水平及卫生应急能力明显增强。五年来,我区坚持“政府主导、部门配合、群防群控”的工作方针,完善疾病防控体系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加强对严重威胁人民群众健康的传染病、地方病、职业病和慢性病等疾病的预防控制和监测;继续抓好麻疹、手足口病、甲型h1n1流感、结核病、病毒性肝炎等传染病防控工作。抓好预防接种门诊规范建设和疫情信息网络体系建设,提高预警预测能力,有效控制疫病的流行和传播。

4、群众就医条件明显改善。投入199万区基层卫生信息化建设项目。2015年全区乡镇卫生院达到6所,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总数达到33全区56个村卫生室完成一体化建设全部实现药品零差率和门诊即时结报农村卫生服务基础设施得到增强社区基础设施建设日益完善城区基本上达到步行10分钟内有社区医院,农村不出乡村即可得到基本医疗服务。

5出生人口性别比综合治理能力提升。加强出生人口性别比的综合治理,深入开展了“关爱女孩”行动,健全完善了“两非”案件查处机制全面启动了出生实名登记制度。“十二五”期间全区出生人口性别比稳定在114以内。切实加大社会抚养费征收工作力度。对违法生育人员进行认真清理和分类登记,建立完善了“收支两条线”的征收管理体制,依法征收社会抚养费。加强了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加强信息即时通报和沟通;落实了流动人口属地化管理,提供计划生育免费服务,维护了流动人口的合法权益。

6预防保健工作成效明显。“十二五”期间,全面加强了急性传染病、慢性病的防治,结核病、病毒性肝炎、流脑、乙肝、甲流感、艾滋病、麻疹、手足口病等重大传染病发病率逐年下降。全面实施扩大国家免疫规划工作。爱国卫生运动深入开展。积极开展妇幼保健工作,以实施农村孕产妇住院分娩补助为主要内容的民生工程为抓手,加强医疗机构产、儿科建设和人员培训。以降低孕产妇及婴儿死亡风险,减少和控制出生缺陷儿发生率为重点,积极开展了农村孕产妇住院分娩救助和新生儿疾病筛查工作。启动孕前优生健康检查工作,免费婚前医学检查,免费发放农村妇女增补叶酸,妇女儿童保健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

7、医疗服务质量日趋改善。五年来,以提高区、乡两级医疗服务能力为核心,深入开展了以病人为中心的“平安医院”建设活动和“好一满意”活动,全方位、多层次加强医院管理,狠抓医疗核心制度落实,规范诊疗行为。控制医药费用不合理上涨,切实减轻群众的医药费用负担。建立了控制医疗纠纷发生的长效机制,促进了医患和谐。

8、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6项重大公共卫生服务和11大类43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全面落实,2015年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专项资金人均补助40元,居民健康档案规范化建档率达97.2%,孕产妇、0-6岁儿童、老年人、高血压、糖尿病、重型精神病等重点人群得到规范管理。

    二、主要问题

1、医疗卫生资源发展不均衡医疗机构地区分布不均衡,居民享受优势医疗资源不均衡,造成病人没有合理分流,城市资源过度利用,但农村医疗卫生资源利用率较低不利于农村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另外康复医疗机构、护理院等社会医疗服务资源发展不足。

2、人均卫生资源相对缺少从人均卫生资源拥有量来看,每千人拥有卫生机构数、卫生床位数较低;每千人平均卫生技术人员数、医师数、护士数较低,成为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提升的瓶颈。

3、卫生计生人才队伍相对薄弱现有公共卫生资源无法满足社会对公共卫生服务的巨大需求,卫生监督执法人力资源不足,人才已成为发展的瓶颈问题。全科医生、公共卫生业务骨干、计生专干等急需人才优秀人才“引不来、留不住”,严重制约了服务能力和水平提高。

4、卫生服务体系的系统性不强,效率不高。乡镇卫生院发展参差不齐,服务效率不高;公立医院之间、公立医院与社会举办医院之间没有形成有效合作,存在医疗资源重复建设和无效竞争的趋势;虽然通过医改加大了财政投入,但体制机制僵化,管理水平有待提升。

    三、“十三五”时期机遇和挑战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明确了2020年全国贫困县摘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发展面临新的历史任务,要在“病有所医”上持续取得新进展,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

1人口数量和结构变化对卫生服务提出新挑战

伴随老年人口的大量增长和二孩政策的全面放开,人口增长和老年化趋势的加剧对区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提出了新的挑战。实施好全面二孩政策,推进计划生育服务管理改革,加大出生人口性别比综合治理力度,推进计划生育家庭民生建设,面对新形势新环境,进一步做好计划生育工作。

2多层次医疗卫生需求对卫生发展提出新要求

一方面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居民对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更为关注,医疗保健意识增强,对卫生服务提出更高需求。另一方面,我区公共卫生服务和医疗卫生服务要满足多层次卫生需求,需要大力推进分级诊疗,发挥医保对群众就医行为的引导作用,优化全区医疗资源和布局,这对新的时期卫生发展规划提出了新要求。

3、疾病谱的改变要求转变医疗卫生服务模式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居民生活工作压力较大,生活工作节奏提高,环境、行为、精神等因素对人们的健康影响越来越大,疾病谱发生进一步变化。传染病虽然得到有效控制,但导致传染病流行的因素依然存在,急、慢性传染病仍是威胁居民健康的重要因素;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已成为威胁居民健康的主要疾病,老年病、慢性病、功能障碍性疾病日渐增多,其治疗、护理、康复等问题日渐突出。现有的医学服务模式难以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必须建立新的卫生服务模式。

4、信息技术带来医疗模式的转变。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大数据等信息化技术的快速发展,为优化医疗卫生业务流程、提高服务效率提供了条件,必将推动医疗卫生服务模式和管理模式的深刻转变。谢家集区将开展好与达实智能开展的城市智慧医疗项目,运用“互联网+医疗”加速模式变革,提升域内医疗机构的分级诊疗、双向转诊及“小病在社区、大病进医院、康复回社区”等医疗服务模式变革,提升医疗服务效率,优化医疗资源配置

第二章  目标和原则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导,坚持科学发展观,立足谢家集区区域特点和卫生计生实际,深入贯彻国家及省、市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决策部署,科学谋划“十三五”期间卫生计生事业发展的重点和任务,通过进一步明确功能定位,优化资源配置,完善体系架构,创新体制机制,提升服务能力,确保到“十三五”规划末期,建立起均衡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努力提高人口和计划生育的管理和服务水平,基本适应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医疗卫生需求,全面提高人民群众健康素质。

  (二)基本原则

    1、坚持卫生事业的公益性原则。坚持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强化政府责任,加大卫生投入,落实医药卫生事业的公益性,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继续提高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财政补助标准,新增部分继续向基层卫生服务和村医倾斜。实施好国家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

2、坚持城乡统筹和可持续发展原则。强化政府公共服务职能,以公共卫生、农村卫生和社区卫生为重点,从满足人民群众基本需求出发,按照“优化存量,适度增量”的原则优化卫生资源配置。大力推进分级诊疗工作,发挥医保对群众就医行为的引导作用。

3坚持卫生资源合理配置。充分利用现有资源,防止重复建设。优化资源结构,重点加强农村卫生、预防保健和社区卫生服务。

4、坚持中西医并重原则。大力扶持和推进中医药特色服务和产业发展,实现中西医协调发展。

5、坚持多元化办医原则。推动健康服务业发展,进一步优化社会办医的政策环境,鼓励、引导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区域卫生事业发展,扩大医疗卫生服务供给,鼓励公平、有序竞争。

    6、坚持软硬件一起抓。壮大卫生计生人才队伍,加强重点学科和骨干人才培养,加强卫生行业职业道德建设,提高职工道德素质和业务技术水平。

  (三)发展目标

    2020年,全面建立起适应全区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健康需求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和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医疗卫生综合服务水平达到全市中上水平。坚持“三个不变”,稳定低生育水平,出生人口数量政策符合率保持在95%以上,人口出生率控制在13‰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8.5‰以内,出生人口总性别比控制在正常值以内。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全面普及,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重大传染病和主要公共卫生问题基本得到有效控制,人民群众健康水平进一步提高;综合反映人民群众健康的主要指标有大幅提升。达到每千人口拥有床位5张、拥有专业公关卫生机构人员0.83人、执业(助理)医师2.10人、注册护士达到3.14人。

  

第三章   重点任务

  (一)全面推进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

  1、巩固发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继续扩大新农合受益面,参合率稳定在98%以上;进一步提高新农合基本医疗保障水平,实现新农合政策范围内住院费用报销比例达到80%以上;全面推行住院按病种付费以及门诊总额预算等多种形式的支付方式改革。巩固完善大病保险运行机制,提高保障标准,有效缓解农民因病致贫。

  2、完善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全区政府办所有医疗卫生机构(区级医疗机构、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全部配备和使用基本药物,并实行零差率销售。建立基本药物优先选择和合理使用的监测考核评估制度。提高医疗保险参保(合)人基本药物的补偿比例。到2020年,全区全面建立规范的、覆盖城乡的基本药物制度。

  3、加强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全面建成区乡两级、乡村一体、防治结合、分工合理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十三五”期间对基础较薄弱的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进行改扩建,使每个乡镇建设一所标准化的卫生院,每个行政村建好一个规范化村卫生室。完善以社区卫生服务为基础的城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实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社区卫生服务站一体化管理。转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运行机制和服务方式,引导一般诊疗下沉到基层,实现社区首诊和双向转诊。开展区乡两级卫生机构纵向合作,通过人才扶持、设备支持等帮助乡镇卫生院开展基本医疗服务,提高服务能力和水平,实现90%的患者在区域内就诊。构建分级医疗、急慢分治、双向转诊的诊疗模式,促进分工协作,合理利用资源,方便群众就医。

    4、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通过实施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和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明确政府责任,对城乡居民健康问题实施干预措施,减少主要健康危险因素,使城乡居民逐步享有均等化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在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普遍落实居民健康档案、健康教育、免疫规划、传染病防治、儿童保健、孕产妇保健、老年人保健、慢性病管理、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管理、卫生监督协管等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继续实施结核病、艾滋病等重大疾病防控和国家免疫规划,进一步扩大两癌检查、住院分娩补助、叶酸补服等重大公共卫生服务的覆盖面。按项目为城乡居民统一免费提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

(二)持续做好人口计生工作

1、继续稳定低生育水平,控制政策外多孩生育。进一步深入贯彻落实人口和计划生育政策法规,依法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管理,达到提高人口素质,优化人口结构的目的。

2、大力提高出生人口素质。把提高出生人口素质作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的重点,积极开展出生缺陷干预,大力普及优生优育科普知识,稳步降低出生人口缺陷发生率,严厉打击“两非”行为,努力提高出生人口素质和促进出生人口性别比趋于正常。

3、扎实推进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加快建立有利于计划生育的利益导向机制,按照国家、省、市的总体部署,认真做好法律法规和国家、省、市规定的计划生育家庭优先优惠政策落实工作。

    4、强化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服务。认真贯彻《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条例》,落实相关部门责任,完善流动人口管理机制,加强流动人口基础设施建设和队伍建设,不断完善流动人口管理服务体系,加大跟踪管理服务力度,加强信息反馈,完善部门互动、区域互动、群众互动机制,不断提升流动人口管理和服务水平。

    5、继续推行“村为主”工作机制。层层落实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责任制和干部包村包对象责任制,把工作重点落实村一级。

  (三)加快发展农村卫生事业

  不断完善农村卫生服务网络,优化配置农村卫生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加大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投入,保障国家规定核定的基本建设、设备购置、人员经费及所承担公共卫生服务的业务经费,保障正常运行。规范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设置条件和标准,严格机构、人员、技术、设备准入。完善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考核评价制度,及时调整、优化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设置,建立完善医疗卫生机构充满活力、能进能出的人事制度,加强执业监管,确保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的安全、便捷、经济。提高基层卫生机构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治和应急救治能力。完善全科医师、护士等卫生技术人员的任职资格制度,鼓励优秀人才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工作,在业务培训、职称晋升、待遇政策等方面给予适当倾斜。

  (四)加强疾病预防控制,广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

  全面加强各类疾病预防控制工作。巩固结核病防治工作成果,进一步完善医疗机构与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分工协作机制,继续做好结核病防治项目工作,努力实现结核病防治工作目标。普及艾滋病、性病防治知识,持续有效控制艾滋病的发生和传播。进一步强化国家免疫规划管理,保持较高水平的常规免疫接种率。加强传染病疫情监测和症状监测,有效防范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手足口病等新发传染病。做好以霍乱为重点的肠道传染病防治工作,采取综合防治措施,控制肠道传染病发病率。落实高血压、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综合防治措施,推行社区重点慢性病规范化管理。抓好疟疾、碘缺乏病的监测与防治工作,加强职业病、食源性疾病、环境相关疾病的防治,建立健全职业卫生、食品安全、口腔卫生、饮用水卫生等健康危害因素监测系统。深入开展群众性爱国卫生运动,加大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力度。加强农村改水改厕工作。

  (五)进一步加强妇幼卫生工作

继续贯彻落实《安徽省妇女发展纲要(2011-2020年)》和《安徽省儿童发展纲要(2011-2020年)》,加强妇幼保健机构体系建设。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推广适宜技术,提高服务质量,保障孕产妇和7岁以下儿童享有良好免费的基本保健服务,加大妇女病普查、婚前医学检查、托幼机构卫生保健管理力度,继续实施两癌筛查、叶酸补服等重大妇幼卫生项目。

(六)完善突发公共事件卫生应急体系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的规定和要求,进一步加强卫生应急工作制度建设,加强卫生应急队伍装备和能力建设,完善公共卫生应急物资储备,以突发中毒事件卫生应急、突发事件卫生救援为重点,重点抓好甲型H1N1流感、手足口病、人禽流感、霍乱等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重大交通、消防等安全事故的应急准备、处置与医疗救援工作,最大程度地预防和减少突发事件及其造成的危害。突发公共事件报告及时率达到100%,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规范处置率达到100%。

  (七)加强医疗质量管理,增强医疗卫生服务能力

  强化卫生部门医疗服务监管职能,提高医疗质量,保障医疗安全,规范诊疗行为,节约医疗费用。全力提升医疗救治能力,做好各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突发事件医疗救治准备工作。通过增强医疗卫生服务能力,为全区城乡居民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积极探索建立公立医疗机构与商业保险机构的风险分担机制。

  (八)持续振兴中医药事业

全面落实扶持中医药发展政策,大力推广中医药适宜技术,实现中医药服务在社区和农村卫生服务机构全覆盖。完善新农合的中医药补偿报销优惠政策;提高中医药在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城乡医疗救助制度中的报销比例。  

(九)加强卫生监管,提升卫生监督执法能力

在完善既有的卫生监督体系的基础上,进一步改善区卫生监督机构的基础设施,不断提高卫生监督的信息化水平;加强队伍建设,不断提升卫生监督的执法能力。继续推进基层卫生监督网络建设,提高农村乡镇和社区卫生监督覆盖率。进一步完善和规范生活饮用水卫生及涉水产品、消毒产品等健康相关产品的监管;加强传染病和学校卫生监督;强化医疗市场监管,加强医疗机构依法执业和计划生育综合治理工作的监管,严厉打击非法行医及计划生育“两非”行为。

(十)切实加强卫生计生人才队伍建设

以农村卫生人才队伍建设为重点,积极配合推进公开招聘执业医师、高等医学院校毕业生到乡镇卫生院工作,整体推进计生专干、农村卫生、社区卫生、疾病预防控制、妇幼保健、医疗服务、中医药、卫生监督和管理等各类卫计人才协调发展,逐步完善卫计人才培养制度和培养体系,努力建设高素质职业化队伍,逐步建立起一支专业化、知识化和年轻化,思想好、作风正、懂业务、会管理,善于做群众工作的卫计基层工作队伍使卫计人才资源总量稳步上升。

(十一)大力推进卫生事业信息化建设

以居民电子健康档案、电子病历系统建设为切入点,全面整合利用现有卫生信息系统资源,构建区级数据中心。进一步完善适应医改要求的公共卫生、医疗服务、新农合、基本药物制度和综合管理等业务应用系统建设,进一步强化卫生信息专网建设,逐步建立横向到边、纵向到底、互联互通和信息共享的全区卫生系统信息化网络体系。

   

第四章 政策措施

  

    (一)深化认识,加强组织领导

要充分认识卫计事业发展对于促进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提升民生幸福水平的重要作用,将卫计事业发展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强化政府承担公共服务职能。建立卫计部门与其它政府部门的长期稳定的合作协商机制,营造良好的卫计事业发展的政策和财政支持发展环境。

(二)多元投入,为卫计事业发展提供坚实保证

逐步提高政府卫生投入占卫生总费用的比重,使居民个人基本医疗卫生费用负担有效减轻。政府卫生投入重点用于支持公共卫生、农村卫生、城市社区卫生和基本医疗保障。鼓励社会力量兴办医疗机构。

(三)整合资源,提高使用效率

充分利用、优化配置现有医疗卫生资源,对不符合规划要求的医疗机构逐步进行整合,实行共建共享。新增卫生资源必须符合区域卫生规划,重点投向农村和社区卫生等薄弱环节。

(四)严格管理,促进卫生事业健康有序发展

通过制定规划、政策指导、信息发布和综合运用法律、行政、经济等手段,加强对卫生事业的引导和管理。完善医疗卫生服务标准和质量评价体系,严格医疗卫生机构准入和运行管理。依法对医疗机构服务行为、医疗质量、医疗价格和大型医用设备实行监管,规范医疗服务行为。全面开展职业道德教育,加强信用建设。建立健全医疗纠纷及行风投诉监督机制,完善医患沟通和患者投诉反馈机制,严肃查处收受回扣、红包、开单提成、滥收费等违法乱纪行为。

    

第五章  规划实施、监测及评价

 

   (一)规划的实施

  本规划是指导全区卫生计生事业发展,决定医疗卫生领域重大工程,以及安排政府投资和财政支出预算的依据。

  本规划一经发布,任何单位、个人都不能随意更改,涉及约束性的任务指标,必须得到贯彻落实。规划实施过程中要加强法律和舆论监督,保障规划的执行和实施,提高规划的权威性和实施的强制力与约束力。

  规划实施环境和条件发生重大变化,规划目标已明显无法实现的,需通过科学的论证评估后,经过法定的审批程序进行调整。

  (二)规划的监测评价与调整

  谢家集区卫生计生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编制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建立科学有效的预测及监督制度,定期发布预测和监测报告,并组织各部门和专家,对规划实施情况进行评价。2018年,由区卫生计生委牵头,组织力量对“十三五”规划的实施情况进行中期评估,评价规划执行情况,研究解决规划执行中的困难和问题,对需要调整规划内容的,按照程序进行修订、调整。2020年底进行周期评估,总结本规划实施情况,为制定下期规划打好基础。

为进一步了解掌握社会公众对政策执行效果的反馈与评价,请您对该政策的制定及执行提出宝贵的意见或建议。我们将及时收集并分析,共同助力政策不断完善。
  • 姓  名:

  • 联系方式:

  • *内  容:

  • *验 证 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