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谢家集区年度计划

发布时间:2023-03-22 18:12信息来源:谢家集区人民政府文字大小:[    ] 背景色:       

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党的二十大擘画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和现实路径,鼓舞了我们助力强国复兴的更强斗志。市委市政府提出加快建设经济强区的明确目标,赋予了我们晋级进位更高期待。区委十一届三次全会作出了谢家集正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提速增效发力期、跨越发展窗口期的重要判断,明确了未来五年的主要目标和策略安排,增强了我们加快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信心和决心。随着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皖北承接产业转移集聚区建设等重大战略的纵深推进,合肥都市圈、上海市闵行区对口帮扶淮南市等区域合作的持续升级,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不断完善“三大园区”多维推进,我们自身优势不断凸显,建设经济强区的目标愈加坚定,面对新的发展环境、发展机遇、发展阶段、发展要求,我们要增强信心、坚定决心,当好行动者、奋斗者、实干家,坚信一定能开创现代化美好谢家集新局面。

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安徽等系列重要讲话指示批示,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自信自强、守正创新,忠诚尽职、奋勇争先围绕“四区建设”发展定位,深入实施“五大攻坚”行动,努力打造经济强区,奋力谱写现代化美好谢家集建设新篇章。

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9%以上;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20%以上;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2%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2%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7%以上;城镇、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高于全市平均水平。重点做好以下七个方面工作:

(一)坚持优存量扩增量,推动工业主导产业强区工业是谢家集区深厚的城市基因,要实现产业强区,主导在工业、关键在工业、希望在工业,必须壮大体量、提升质量。

推进园区提档升级。按照系统性、协调性思路,将园区规划纳入城市国土空间规划,一体推进。完善“一园多区”产业发展方案,实施“标准地”改革提升行动,盘活闲置厂房和低效用地,推进土地资源全生命周期管理,加快园区管理力量与平台公司相融合,提高园区投入产出强度。推进园区城市化、社区化,加大环境整治力度,完善水、电、气、路等配套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提升园区功能和形象。按照产城融合思路,加快淮南高新区智造园区集聚发展,积极推进智造园区与淮南高新区对接联动,谋划推进卧园路东延等项目前期工作,进一步拓展发展空间,提升承载能力。加快推进12个亿元以上在建项目建成投产,坚持“龙头+配套”“培育+引进”,聚焦新材料、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高端装备制造等领域,努力形成产业集群化。全力推进标准化厂房建设,坚持边规划边招商、边设计边招商、边建设边招商,建设标准化厂房47.5万平方米,招引入驻企业30家以上。

推动产业集聚发展。工业是强区之基,产业是兴区之要。按照“科创+创新”“数字+制造”“品质+品牌”的思路,实施规上工业企业、高新技术企业、战略性新兴企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4个三年倍增计划,净增规上工业企业15家、高新技术企业5家、战新企业5家,培育省级专精特新企业3家。全面开工新型功能材料产业基地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加快推进年产60万吨铁基新材料项目建设,引进聚集高端金属生产加工企业,力促“百亿基地”目标尽快实现。建设运营蔡楚产业园,引入聚集汽车零部件、电子元器件制造业,配套建设商服设施,打造高质量发展新的增长点。推动淮南农副产品物流园全面建成运营,加快打造服务谢家集、辐射周边的农副产品集散基地。深化与京东等企业战略合作,推动京东物流园高品质运营。大力发展农村快递物流,完善区、镇、村三级物流服务体系,行政村实现物流配送全覆盖。加快推进陶圩综合码头项目建设,谋划实施铁公水多式联运综合物流项目,进一步提升区域物流枢纽集疏运功能。

全面强化要素保障。坚持精力围着项目转、资源围着项目配、工作围着项目干,加强土地、能耗、环境容量等要素统筹统管。不断挖潜盘活铁路专用线和存量工矿厂地资源,加大存量土地利用力度,开展批而未供、闲置用地、低效土地全域治理,全面提升产业用地容积率,探索增加混合产业用地供给,释放更多产业用地,促进产业转型和城市形态转型,培育产业集聚群。推进“亩均论英雄”改革全面覆盖,完善激励约束机制,对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全部开展亩均效益评价,依法实行差别化财税、用地、用电等政策。推行政府引导、企业主导、“政产学研用”深度合作模式,支持淮南师范学院应用技术学院定向培养专技人才,实现产教融合发展。

(二)坚持引项目投资,推动发展支撑更加有力。牢固树立“抓项目就是抓发展,谋项目就是谋未来”的理念,把项目投资作为经济发展的重大引擎,千方百计抓招商上项目扩投资,不断增强发展驱动力。

动态发力谋划项目坚持围绕目标谋开局、围绕投资谋项目、围绕支持抓争取。积极抢抓长江经济带、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淮河生态经济带等国家战略北承接产业转移集聚区建设窗口期加大向上争取和协调对接力度,争取更多中央预算内和省资金、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制造业中长期贷款、政府专项债等支持,谋划实施一批产业转型、生态修复基础设施建设等重大项目。加强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金融服务、工程咨询等专业机构单位合作,形成政府智库,提高项目谋划的科学性、可研性,快速熟化项目。按可落地、可申报、可持续要求,动态谋划项目不断充实项目储备库。

使出全力招引项目强化领导干部带头招商,落实各级党政主要负责同志用三分之一以上的精力抓招商、引项目的要求全年引进亿元以上省外项目资金额28亿元,其中工业引资额占比不低于60%不断优化招商机制,调配业务强、水平高的招商力量,以“挖潜量、招增量、优质量”为导向,发起高质量招商引资新攻势,积极对接科研院所等单位,促进科技成果转化落地,推动在谈项目尽快签约。创新招引模式,聚焦主导产业,综合运用产业链、商协会、中介平台等方式,紧盯目标区域精耕细作,力争新签约亿元以上项目20个。  

持续用力跟进项目一时招商,终身安商,当好为企服务的“勤务员”。深入开展抓签约促落地、抓开工促投产行动,推行项目全流程服务管理,按照“谋划一批、储备一批、开工一批、竣工一批”的原则,分类建立项目台账,动态更新管理。严格落实“管行业必须管项目”和“重点项目区级领导包联”工作机制,坚持重大项目周调度、重点项目每月双调度,分级分层及时解决推进过程中的各类问题,确保形成更多实物工作量。强化真督实导,实地点项目、看进度,坚决杜绝“纸上项目”“围墙项目”,倒逼责任压实、任务落细,力争亿元以上重点项目新开工24个、续建22个,努力完成固定资产年度目标任务。

坚持防污染强修复,推动生态文明更可持续全面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以落实“双碳”战略为牵引,推动减污降碳添绿协同增效,让“绿起来”带动“富起来”实现“强起来”。

高水平推进污染防治。全域推行“环保管家”“智慧环保”,建立健全生态环境问题全民发现机制,推动由被动整改向主动防治转变。强化“五控”举措,推进PM2.5和臭氧协同治理,重点开展散状物料堆场、建筑工地、道路扬尘、秸秆禁烧等专项整治行动,确保空气质量各项指标完成市定目标。加强瓦埠湖、十涧湖等重点河湖水环境综合整治和入河排污口规范化整治,实施瓦埠湖北岸生态建设及植物恢复工程,保持国、省控断面和饮用水源地水质稳定达标。巩固提升城乡黑臭水体整治成效,完成4个村生活污水治理、2个乡镇政府驻地污水治理设施提质增效工程,实施主城区污水管网提升改造工程。强化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推进化肥农药减量增效治理、危废固废全过程管理。打好中央和省市督察反馈问题整改歼灭战,确保按期见底清零、杜绝反弹回潮。

高标准推进生态修复。坚持宜耕则耕、宜林则林、宜水则水、宜农则农的原则,积极探索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利用新模式。以高度的谢家集担当、团结的谢家集力量,全力推进西部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修复一期、二期项目拆迁,全面保障施工环境。实施区内采石宕口生态修复提档升级加快完成唐山镇紫金山和车路山地质环境治理修复项目,探索“生态保护修复+产业导入”模式,推动刺山等已修复区域产业发展。深化新一轮林长制改革,推进国土空间绿化森林质量提升,完成营造林8500亩,推动江淮运河生态廊道建设,全面增强生态系统碳汇能力。

高质量推进绿色发展。完善碳达峰行动方案,开展规上工业企业单位能耗产出效益综合评价,坚决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按照“一企一策”原则,分类开展钢铁、建材等重点企业节能挖潜,推动高耗能行业全流程清洁化、循环化、低碳化改造。紧抓能耗“双控”制度调整机遇,大力发展清洁能源,有序推进屋顶分布式光伏发展,新建标准化厂房全部配建屋顶光伏。开展节约型机关、绿色家庭等创建行动,让绿色低碳生活引领城市新风尚。

(四)坚持抓农业建农村,推动乡村振兴再上台阶“两强一增”为引领,抓好“粮食安全、不发生规模性返贫、耕地保护”三件要事,突出“乡村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三项重点,加快打造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坚决保障粮食安全。严守耕地红线,切实扛稳粮食安全政治责任,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耕地“非粮化”,杜绝土地撂荒,粮食播种面积32万亩以上,产量稳定在13万吨以上。坚持统防统治,推动区域内相对统一种植品种。开展“田集中”行动,新建高标准农田1万亩,改造提升高标准农田1万亩,划定永久基本农田16.1万亩,耕地保有量18.93万亩。严格落实耕地占补平衡,实施土地整理项目8个,新增耕地面积500亩。不断推进农业生产“大托管”扩面增量,新增社会化服务组织8家,托管面积4.6万亩以上,提高耕种效率效益。

稳定保持有效衔接。保持现有帮扶政策、帮扶力量总体稳定,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健全跨部门工作会商和信息互通机制,坚持区乡村三级帮扶包保机制,动态识别监测群体,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坚持开发式帮扶,落实脱贫户务工激励政策,拓展以工代赈实施范围、建设领域、赈济模式,乡村公益性岗位稳定在230个左右,帮助脱贫户实现就地就近就业,努力带动脱贫群众增收。强化兜底性帮扶,统筹落实医疗救助、临时救助、慈善救助等保障性措施,继续实施“雨露计划”,做好危房改造,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全力保障老弱病残孤等特殊群体基本生活。

扎实发展乡村产业。扎实推进科技强农、机械强农,建立区乡村三级科技人才服务体系,新建科技特派员工作站1个,申报市级以上农业科技项目5项,培育省级数字农业工厂1个。推广农机装备应用,主要农作物耕种收机械化率达85%。实施农产品质量提升工程,推进带证上网、带码上线、带标上市,认证“三品一标”农产品3个。着力打造全产业链绿色食品产业,开工建设中膳农产品种植及深加工等项目,新增食用菌、大豆全产业链产业2个,申创农业产业化省级龙头企业2家。大力投入乡村振兴产业帮扶资金,推动草莓、毛蟹、西红柿等优势产业标准化种养、品牌化发展。实施乡村红色旅游提升计划,提升改造杨公镇党史学习教育馆配套基础设施。

加快乡村建设治理。坚持以镇域为中心的发展模式,优化城镇开发边界外的村庄布局,完成27个村“多规合一”村庄规划编制,大力推进土地整治。扎实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新改建农村道路26公里,开工建设孙庙保庄圩提升改造、中小型灌区续建节水改造等项目。加强农村水网建设,推进农田水利“最后一公里”建设。加强水环境和水生态的保护,确保供水安全、饮水安全、生态安全。接续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新建农厕327户,整治自然村33个,建成美丽乡村省级中心村5个。深化农村“三变”改革,推行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三变”改革村、50万元以上集体经济强村占比分别提高至80%、25%。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推进移风易俗、培育文明乡风,申报市级文明村、镇26个。

(五)坚持抓建设重管理,推动城市品质不断跃升坚定不移走好内涵式、集约型城市发展之路,扎实开展城市功能品质活力提升工程,推进城市面貌改善、功能优化、能级提升。

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加快完善交通路网,按照“打通主动脉、畅通微循环、消除断头路”的思路,启动谢家集通用机场、淮阜高速淮南西出口交通环境整治等项目建设,推进兴园路建设,做好平山路西延接二通道、健康路北延接谢三路等项目前期工作。加快海绵城市、城市生命线安全工程建设,完善城区防洪排涝、供水体系,推进老旧燃气管网应改尽改。加快改善人居环境,完成谢李路环境综合整治,建成街头游园3个,新增城区停车泊位300个。

不断完善城市功能。坚持用心经营城市理念,按照“留改拆”“微更新”的思路,推进毛纺厂片区、采煤沉陷区周边棚户区改造,新建保障性租赁住房、人才公寓860套。提升改造老旧小区(独栋楼)7个。因地制宜推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有序发展,推动卧龙山路商住综合体等项目实施。支持符合条件的既有建筑加装电梯,全面推进生活垃圾分类,提升住宅小区物业管理水平。统筹谋划基本公共服务设施,改扩建学校9所,选址新建区公共卫生服务中心。深度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体推进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创建,让人民群众充分享受到创建成果。

不断提升宜居品质。积极推动楚都大道、S102省道改扩建、瓦埠湖生态文旅等项目建设。谋划推进淝水之战遗址山体文旅综合体项目,实现和八公山景区有效衔接。聚焦以淮西湖片区为重点的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做好生态修复、功能提升文章,统筹各类资源,提高综合效益,变“负担”为“财富”。推进综合治理生态功能与城市建设、产业导入充分融合,打造西部城区新形象。

(六)坚持优环境促开放,推动市场活力持续释放以开放塑造新优势,以创新提供新动能,以改革激发新活力,持续增强区域经济发展后劲。

扩大对外开放合作。加强与结对合作地区互动,争取科创、人才、技术等领域合作事宜落细落实。推动淮南高新区智造园区与沪苏浙园区开展结对共建,大力发展“飞地经济”“园中园”,力促更多在谈项目签约落地。抢抓合淮同城化战略机遇,积极融进去、主动靠上去,全面承接产业外溢、重点产业配套等项目。持续做大外贸增量,充分用好贸易中心、高能级展会等要素对接平台,争取区外更多教育、医疗、科技等资源布局谢家集,区内更多农副产品、工业产品走向长三角,进出口总额增长10%以上。

推进重点领域改革。树立大财政理念,深化零基预算改革,开展税源信息共享试点,加强税收分析研究,强化调度、协调,压实乡镇、街道财税管理和服务工作责任。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支持淮南达城建设有限公司等平台公司多模式运营,积极参与城市更新、基础设施建设等项目,提高市场化经营能力和发展能力。持续深化国资国企改革,采取整合存量、培育增量方式,构建边界清晰、互为支撑的良性运行机制做大做强国有平台公司大力争取政策性金融支持,努力探索多种项目开发建设模式,打通市场资金进入通道,强化政府、市场联动合作,拓展资金来源渠道。

持续优化营商环境。认真落实创建一流营商环境“十做到”“十严禁”清单,提供全生命周期服务,增强投资吸引力和发展竞争力,让国企敢干、民企敢闯、外企敢投。从企业和群众角度出发深化“放管服”改革,加快区政务服务系统与省一体化在线政务服务平台连接,优化“7×24小时”地图功能,推动政务服务线上线下融合发展,实现帮办代办零障碍、助企便民零距离。深化企业开办注销“一网通办”,新增市场主体3500户。全面落实新型政银担、税融通等金融政策和减税降费、创新创业等惠企政策,搭建政策解读、诉求办理“大平台”,不断为企业发展提供支持。

(七)坚持聚民意惠民生,推动民生福祉普惠共享坚持人民至上,常态化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活动,始终把老百姓“急难愁盼”问题当大事做、往实处做、尽全力做,不断提升群众满意度、幸福感。

优化公共服务供给。健全就业公共服务体系,搭建区人才市场平台,推进“三公里”充分就业社区建设,城镇新增就业5700人,多渠道解决企业用工与群众就业供需矛盾,确保“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落实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待遇确定和基础养老金正常调整机制。实施全民参保提升计划,推进灵活就业人员、新业态从业人员和中小微企业等重点人群全面参保。深化全区医疗保障行风建设,争创省级医疗保障服务示范点。健全分层分类社会救助体系,稳步提高最低生活保障、特困人员救助供养标准,加快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信息平台建设,做到“关口前移”实现社会救助由“人找政策”切换为“政策找人”。充分保障妇女儿童合法权益,完善残疾人关爱服务体系。

统筹发展社会事业。深入推进“十大暖民心”行动,培训家政服务人员500人次,建设老年食堂(助餐点)58个,乡镇、街道老年学校覆盖率95%,村、居老年学习点覆盖率70%以上,城乡菜市场提升改造实现全覆盖。提供更优质量教育资源,畅通城乡教师双向交流轮岗渠道。坚持公办园思路,启用望湖苑幼儿园。推广全民健身运动,扩大“智慧医疗”辐射面,广泛开展群众性精神文化活动。用心用情关注“一老一小”,实施居家和社区基本养老服务提升行动,全面落实三孩生育政策及配套措施,创建托育服务示范机构2家。扎实做好第五次全国经济普查筹备和组织。

创新区域社会治理。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打造“一站式”矛盾纠纷联合调处中心,健全领导干部接访下访、阅批群众来信和包案化解等制度。扎实推进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常态化机制化开展扫黑除恶斗争,依法严惩群众反映强烈的各类违法犯罪活动,坚决守护好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的幸福家园。深化安全生产“铸安”行动,加快乡镇、街道消防工作站建设,完善应对突发事件、极端天气等应急联动机制,提高防灾减灾救灾能力。提升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规范村级组织工作事务、机制牌子和证明事项,加快社会治理“多网融合”,推进网格员规范化、专业化发展,打造“小网格”创造“微幸福”、呵护“大平安”的生动局面。

为进一步了解掌握社会公众对政策执行效果的反馈与评价,请您对该政策的制定及执行提出宝贵的意见或建议。我们将及时收集并分析,共同助力政策不断完善。
  • 姓  名:

  • 联系方式:

  • *内  容:

  • *验 证 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