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解读】淮南市人民政府印发《关于推动经济持续回升向好落实举措》的通知
根据市政府工作安排,市发改委牵头制定了《淮南市人民政府印发〈关于推动经济持续回升向好落实举措〉的通知》(以下简称《落实举措》),现将有关政策解读如下:
一、起草背景
为贯彻落实《安徽省人民政府印发〈关于推动经济持续回升向好若干政策举措〉的通知》(皖政〔2025〕14号)精神,根据市政府工作安排,市发改委会同市有关单位,逐条逐项分析研究新政策新要求,进一步细化工作任务和具体措施,明确责任单位,推动各项政策落地落实。
二、制定意义和总体考虑
今年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重要讲话精神的重要一年,也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实施更加积极有为的宏观政策,扩大国内需求,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稳定预期、激发活力,推动经济持续回升向好。省委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持续用力扩内需,坚持不懈强动能,千方百计增活力,全面完成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当前,我市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稳中向好,经济发展面临的机遇挑战并存,从市级层面加强政策统筹实施,增强政策取向一致性,对进一步稳定市场预期,激发经营主体活力,保持经济发展持续向好的态势具有重要意义。
为此,研究制定《落实举措》主要有3个方面考虑:一是落实上级部署。深入贯彻中央及省委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市政府工作报告要求,对照省政府文件部署,细化、实化我市各项落实举措,争取把各方面积极因素转化为发展动能。二是满足发展需求。充分考虑经济运行现状,结合企业、群众反映诉求建议,提出若干新政策新举措,延续部分成效较好的存量政策,进一步稳定预期。三是强化政策协同。加强财税、金融、科技、产业等政策系统集成,推动各项举措协调配合,提高政策实施整体效能。
三、研判和起草过程
(一)文件立项、起草。市发改委认真分析研究省文件政策内容,加强与工信、商务、财政、住建等部门沟通会商,充分结合我市实际,2月4日形成《落实举措》初稿。
(二)意见征集及反馈。2月5日,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2月8日、10日,分别采取书面、召开座谈会等方式征求了各县区园区和市直有关部门意见建议,结合各方意见,进一步修改完善,形成《落实举措(送审稿)》。
(三)合法性审查。2月18日,《落实举措(送审稿)》经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公平竞争审查通过;2月21日,《落实举措(送审稿)》经市司法局合法性审查通过。
(四)政府会议审议。2月25日,《落实举措(送审稿)》经市政府第116次常务会议审定通过。
(五)正式发文。2月27日,《落实举措》以市政府文件印发实施。
四、主要内容
《落实举措》共分8个部分、27条具体落实举措。
一是大力提振和扩大消费。着力提升消费能力,完善劳动者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实施重点行业、重点领域、城乡基层和中小微企业就业支持计划,全年新增城镇就业2.7万人以上。扩大实物消费和服务消费,加力实施消费品以旧换新,统筹安排资金支持发放汽车消费券、惠民消费券,组织促消费活动不少于300场。培育消费新场景新业态,创建“皖美消费”新场景5个左右、省级特色商业街3条,引进首店20家以上。扩大高品质文旅产品供给,统筹安排资金支持旅游强市建设,举办“520”文旅惠民消费季等活动,大力推动“引客入淮”。
二是持续抓项目促投资。强化重大项目牵引,新开工亿元以上重点项目270个、竣工160个以上,投产亿元以上制造业项目150个以上,工业投资、制造业投资均增长20%以上。发挥政府投资带动作用,加快推进66个市本级政府投资项目建设,基础设施投资增长10%以上,民生领域投资增长10%以上。激发民间投资活力,常态化向民间资本推介项目,民间投资增长8%以上。加强项目建设要素保障,全流程提供重点项目融资服务。
三是着力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加大科技创新攻坚力度,实施金融支持科创企业“共同成长计划”提质扩面行动,推广运用“贷投批量联动”服务模式。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支持概念验证中心、中试熟化、小批量试生产等中试平台建设,对新认定的“三首”产品按其产品单价(货值)分级分档给予支持。加强高能级创新平台建设,新增省级创新平台10家以上、省企业技术中心5家左右。
四是加快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提档升级现代服务业,建设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3个,培育省级服务型制造标杆企业2家以上、制造服务一体化应用示范场景2个以上。大力发展新兴产业,深入实施重点产业链高质量发展行动,创新开展“投贷担保补”综合金融服务。积极培育未来产业,建设干细胞科技产业园、零碳产业园、低空装备制造产业园。加快传统产业数字化绿色化转型,实施技术改造项目280个,培育省级新产品30个、“三首”产品13个以上、工业精品7个、标志性产品2个左右。做大做优数字经济,培育省级智能工厂和数字化车间10家、省级重点工业互联网平台1家、省级数字化改造园区样板2个。
五是精准施策增强经营主体活力。大力培育优质企业,新增年产值亿元以上企业50家以上、规上工业企业200家以上、高新技术企业75家、战新企业60家、省级专精特新企业60家。发展壮大民营企业,健全与民营企业常态化沟通交流和解决问题机制。加大助企惠企力度,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对中小微企业年化平均担保费率不超过1%,推动无还本续贷政策阶段性扩大到中型企业。
六是加力支持外贸外资稳增长。促进外贸稳定增长,深入推进“徽动全球”出海行动,组织60家次以上企业赴境外开拓市场。大力吸引和利用外资,依托“徽动全球”合作伙伴计划,用好“海客圆桌会”等特色外资招引品牌,举办各类专场招商活动,拓展外资招引新渠道。深化与跨国公司及中投公司等双边基金机构合作,做好省级外资研发中心、跨国公司地区总部等认定工作。对符合条件的对外投资项目、对外承包工程项目,积极争取并及时兑现政策资金。
七是积极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大力实施城市更新行动,打造安全韧性城市,实施智能化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和改造,改造城中村121万平方米、老旧小区265个、城市危旧房3595套。促进房地产市场回稳向好,满足群众多元化的安置需求,增加“好房子”供给。加快农业现代化发展,高质量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新认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名特优新农产品和地理标志产品55个。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深入实施“千万工程”,新创建省级精品示范村10个、省级中心村30个。
八是全面提升政务服务效能。优化利企便民服务,拓展“高效办成一件事”重点事项清单范围,做好综合服务数字化智能化应用。规范涉企执法和收费,动态更新涉企收费清单和供电供水供气行业收费项目清单,常态化开展涉企收费专项检查,规范行政审批中介服务、金融、行业协会、水电气等领域涉企收费行为,营造良好市场价费环境。
五、创新举措
《落实举措》在落实省政府有关要求的基础上,充分结合我市实际,逐条细化、实化创新举措,融入更多淮南创新元素。在更大力度提振消费方面,提出“建设零工市场、零工驿站等就业服务网点、推进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协同发展行动计划、建设楚汉文化核心区”等落实举措。在持续扩大有效投资方面,提出“加快在建制造业项目竣工投产、加强对市属国有企业投融资工作管理”等落实举措。在强化科技创新赋能方面,提出“加大对重大科技任务和科技型中小企业的金融支持、分级分档开展奖补”等落实举措。在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方面,提出“争创国家物流枢纽承载城市、加快县(区)域产业集群建设、争创省级未来产业科技园、省级标杆应用场景、省级未来产业先导区”等落实举措。在推动经营主体提质扩量方面,提出“实施制造业培优促强扶大工程、开展创业淮南行动”等落实举措。在全力巩固外资外贸基本盘方面,提出“实施外贸主体培育工程、引进新能源汽车等新兴产业头部企业”等落实举措。在统筹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方面,提出“编制姚家湾等重点片区更新方案、制定市级房票安置办法、实施‘淮畔良品’提升工程”等落实举措。在推动政务服务提质增效方面,提出“全面推行政务服务一站集成、常态化开展妨碍统一大市场建设问题排查清理”等落实举措。
六、保障措施和下一步举措
各县区(园区)、有关部门将认真对照《落实举措》要求,切实履行工作职责,密切沟通对接,紧盯目标任务及完成时限,全流程、清单式推动各项政策举措落地见效,持续增强经济活力、改善社会预期、提振市场信心。同时,积极做好政策宣传解读,主动接受社会舆论监督,争取发挥政策最大效益,确保取得实效。
七、政策咨询渠道
解读机关:淮南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解读科室:国民经济综合科
解 读 人:曹晨辉
联系方式:0554-6644347
电子邮箱:fgwzhk2011@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