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谢家集区非遗保护工作总结

发布时间:2023-01-03 10:02信息来源:谢家集区文旅局文字大小:[    ] 背景色:       

我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工作起步于2009年,经过十余年的努力,调查整理了近百个“非遗”线索资料,建立了 14 个区级“非遗”名录,其中“淮南牛肉汤制作技艺”“淮南紫金印制作技艺”列入了市级传承项目 ,其中 1 个项目被列入省级非级传承人名录。2022年谢家集区非遗保护与传承在上级部门的领导下,以聚集总目标,落实总目标为根本,严格遵循非遗保护方针,结合单位实际,认真开展各项工作,现将2022年工作情况做如下总结:   

一、完成情况

(一)非遗培训传承工作。根据年初制订的工作计划,区文化馆积极在各乡镇文化站开展非遗各类项目的培训指导工作,目前已达6场。通过培训使基层群众的非遗保护意识和参与率大大提高,参加培训人员呈上升、年轻化的趋势,这为非遗文化的保护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广阔的空间和稳定的群众基础。 

(二)非遗项目申报工作。根据市非遗中心年初制订的工作计划,为了顺利组织申报省市级非遗项目,我区在普查工作的基础上,对全区的非遗资源进行了认真的梳理,确定申报的重点,按要求开展逐级申报工作。通过全面了解,精心整理,认真核查,分类归档,深入挖掘共制作了申报资料,为科学保护利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非遗文化演出活动。

1月份,举办“非遗过大年文化进万家”主题活动,尽显浓浓年味。活动由区图书馆、新中社区、区京剧协会等单位联合举办。经过广大京剧票友共同努力,传承国粹,为弘扬非遗京剧艺术,为地区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做出了积极的贡献;6月,为庆祝党的二十大,加强传统非遗文化的传播,弘扬时代主旋律,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课堂、进校园、进心灵,浸润青少年的成长之路,区图书馆在谢一小举办了非遗文化公益讲座;10月,在谢四小举办了书法公益讲座,参加本次讲座的共有200余人。

二、采取措施

(一)学习、宣传《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

在市文旅局的指导下,区文化馆、区图书馆及各乡镇文化站积极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的学习和宣传工作。在代表性项目挖掘、认定以及传承人命名等方面均严格按照《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规定进行。利用文化遗产日展示活动、非遗进校园等活动对社会开展相关法律宣传。共印刷了3000份《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宣传单,在文化遗产日宣传活动中发放给群众,并分发到各乡镇文化站进行发放。区文化馆、区图书馆也利用文化遗产日及各种重要节日宣传《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和《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并制作展牌17块,制作横幅24条,用文字和图片进行详细的介绍,让的群众通过多种形式,对文化遗产有的了解,从而在全社会形成保护文化遗产的共识,让非物质文化遗产深入人心,让更多的人加入到保护、传承的行列,全面推进了非遗宣传展示活动的开展。

(二)积极开展京剧进校园活动  

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仅是一个民族生生不息的根脉,更是传统文化源远流长的精髓。在新的历史时期,为增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意识,充分展示近年来非遗保护工作取得的丰硕成果,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在校园普及和传承,通过在全区部分幼儿园、中小学及高校进行“非遗进校园”活动,让全学龄段的学生们在接触非遗文化的同时,感受其魅力,宣扬民族精神、传播民族特色、推广民族文脉。为了让学生领略国粹艺术魅力,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区文化馆在市五中、谢六中、谢一小、谢四小等十余所中小学举办以“弘扬民族文化传承国粹之美”为主题的京剧进校园活动,各校师生共同欣赏由区京剧票友协会的演员们为同学们带来的京剧文化盛宴。在现场通过京剧知识问答、京剧经典片段模仿表演、现场学习京剧身段等,让同学们零距离体验到京剧艺术的魅力。让当代的学生在感知、体验中了解民族非遗历史文化,激发他们的爱国爱家乡的热情,在非遗文化的滋养中,提升本民族的文化自信。

(三)设立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传承场所    

谢家集区回民学校是淮南市中小学中唯一的由省文化厅授牌的非物质文化传习基地。在永京拳传承保护发展方面,该校建立了永京拳文化园用于宣传永京文化,建设专业训练场馆120平方米,专职教练3人,兼职教练4人,负责永京拳的传习和发展。设立永京拳办公室20平方米,全面开展研究活动,兼顾好个案研究,做好全过程的资料、数据收集与整理工作。邀请安徽省永京拳武学研究会、淮南市永京拳武学研究会专家进校园与师生互动。争取条件,开展活动展演,展示永京拳传习成果。收集整理资料,逐步形成永京拳绘本校本教材。为丰富全区青少年文化体育生活,促进少年儿童(尤其是留守儿童)身心健康,增强学生体质,推广和传承中国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永京拳”进校园,基地在全区共举行14场次永京拳展示活动。

(四)大力发展传统手工技艺

紫金砚是我国历史名砚之一,其石料资源主要源于安徽省淮南市八公山。紫金石是蕴藏在八公山中的独特天然石种,有六种色彩,20余种石品,不仅纹理细腻华美,且颜色丰富多彩,被誉为“质坚、润泽、发墨”三美丰韵天成,用其做成的砚台为砚之上品,为历代文人所赏识。紫金印传统制作技艺的发源、发展在淮南谢家集区。谢家集的卧龙山所在位置即为古淮南国的紫金山,盛产紫金石。其历史悠久、文化厚重。紫金印加工技艺历史悠久,是传统手工艺品的典型代表。紫金印以产自谢家集区中的优质紫金石为原料,通过采石、制印、打磨、上蜡等过程,制成不同式样的产品。整个生产过程有20余道工序。至今为止,谢家集区已有13家紫金印玺生产厂家(包括个体作坊),其中,较有影响的有:紫金堂、紫气东来紫金石雕刻厂、石艺轩、紫金珍宝馆、宏一紫金石馆、紫金轩,紫金阁等。谢家集区开发紫金印,也带动了整个淮南市及寿县、凤台县紫金印的开发,其中淮南市的谢家集区、八公山区、田家庵区、大通区、潘集区约有20余家厂店,寿县约有10余家厂店,凤台县约有6家厂店,形成了历史上前所未有的紫金印生产的繁荣局面。

三、取得成效

(一)做“强”文化服务。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重心下移、共建共享,制定出台《谢家集区文化产业发展“十四五”规划》,统筹推进城乡文化发展,优化资源配置,完善服务体系,健全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促进优质文化资源向乡镇、村延伸。改造提升区级公共文化场斦服务功能,推进公共图书馆、文化馆总分馆制建设,提升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功能,建立健全基层公共文化服务阵地管理、常态化活动和投入保障机制。以文化惠民服务活动和各类节庆文化活动为载体,实现群众文化城乡联动,共同繁荣。抓好文艺精品创作,努力推出一批精品力作。

(二)做“亮”文化活动。大力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创新“群众点单、政府送戏、社会参与”的组织模式,开展“戏曲进校园”“乡村欢乐行”“社区大家乐”公益演出活动,扩大流动文化服务。完善全民阅读促进工作机制,实施“书香校园”工程,提升农家书屋服务效能。广泛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举办好春节系列民俗活动、秦腔名家展演、西城春晚、书香西城阅读、迎新春送春联、春节花灯展等活动,培养带动一批基层文化工作者、民间文化能手和文化团队。健全群众性文化活动扶持机制,加强群众文化艺术培训,鼓励支持群众自办文化,扶持民间文艺团队多样化发展,促进乡村文化振兴。      

(三)做“活”文化传承。深入实施非遗传承人研培、传统工艺振兴、融合发展“三大工程”,在推动非遗保护传承的同时,研发推出一批融入地方标志性文化元素的旅游商品,实现文化创意和旅游资源的有效嫁接,使具有地域标志性的紫金砚、书画、篆刻、剪纸等纪念品成为游客旅游的“必购品”。

 

 

为进一步了解掌握社会公众对政策执行效果的反馈与评价,请您对该政策的制定及执行提出宝贵的意见或建议。我们将及时收集并分析,共同助力政策不断完善。
  • 姓  名:

  • 联系方式:

  • *内  容:

  • *验 证 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