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地球化学性疾病】常见的生物地球化学性疾病有哪些?

发布时间:2024-07-19 17:14信息来源:谢家集区卫健委文字大小:[    ] 背景色:       

    生物地球化学性疾病(biogeochemical disease)是指由于地球地壳表面化学元素分布不均匀,使某些地区的水和(或)土壤中某些元素过多或过少,而引起的某些特异性疾病。常见疾病有碘缺乏病、地方性克汀病、地方性氟中毒、地方性砷中毒、克山病、大骨节病等。

    一、生物地球化学性疾病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1.碘缺乏病
   ⑴地方性甲状腺肿;
   ⑵地方性克汀病。
   2.地方性氟中毒。
   3.地方性砷中毒。
   4.克山病。
   5.大骨节病。
   二、影响流行的因素
   1.营养条件
   ⑴生活条件和营养状况的改善,可降低流行强度;
   ⑵研究表明,蛋白摄入量的增加,可拮抗氟、砷等外来化学物质的毒性作用;
   ⑶维生素C有促进氟的排泄、拮抗氟对羟化酶的毒性作用,从而可促进体内胶原蛋白的合成;
   ⑷膳食中的维生素A、D、B1、B2、PP,以及钙、磷、铁和锌等,对调节机体代谢、提高抗病能力均有着良好的促进作用。
   2.生活习惯
   ⑴饮水型中微量元素的过多或不足;
   ⑵燃煤的空气污染;
   ⑶居民饮食和饮水习惯。
   因此,在研究氟、砷等病因元素的生物学效应时,应全面考虑经饮水、食物和空气三种介质的总摄入量,以便能更加客观、准确地评价人群外暴露水平。
   3.多种元素的联合作用
   多种化学元素、多种致病因子同时作用于人群的联合作用。高氟与低碘、高氟与低硒、低碘与低硒并存的地质环境,增加了对人群健康影响的复杂性。研究资料表明,低硒与低碘之间有一定的协同作用,可使碘缺乏病流行强度加重;在碘(或硒)水平过低的地区,若同时存在有高氟危害,可使人群较早出现氟中毒效应。多种病因元素并存对生物地球化学性疾病流行强度、流行规律及健康效应的影响,将是环境卫生学研究领域内的新课题。
    三、如何控制
   1. 建立健全专业队伍和防治网络:建立、健全县、乡、村三级防治网络,明确各级人员的职责,将地方病控制工作落到实处。
   2. 开展经常性疾病调查监测:有计划、有组织的开展连续性监测,准确了解疾病的流行强度、流行规律,制定有效干预控制措施。 
   3.限制摄入
   ⑴减少、控制机体总摄入量。
   ⑵兴建改水工程,减少饮水中的氟、砷含量,控制新发病例,降低人群流行强度。
   ⑶改良炉灶,降低室内污染。
   4.适量补充
   对于环境中元素水平过低所致的缺乏性疾病,采取适当补充,增加摄入量,从而满足机体生理需要。食盐加碘预防碘缺乏病已取得了可喜的成效,食盐中加硒预防克山病、大骨节病也在有些地区应用。
   
为进一步了解掌握社会公众对政策执行效果的反馈与评价,请您对该政策的制定及执行提出宝贵的意见或建议。我们将及时收集并分析,共同助力政策不断完善。
  • 姓  名:

  • 联系方式:

  • *内  容:

  • *验 证 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