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郢孜总体规划解读3

发布时间:2013-12-06 00:00信息来源:谢家集人民政府文字大小:[    ] 背景色:       

 

第三章  发展目标、定位与发展策略

3.1发展目标

3.1.1 总目标

实现淮南市西部城区的西向发展,融合西部组团和山南新区经济发展,缝合西部组团与山南新区城市组团建设,进一步发展现代工业和商贸旅游服务业,提升人居环境,拓展城市空间,保护历史文化遗迹,最终发展成为产城一体、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示范性、安全的城市新片区。

1)建设产城双兴的城市片区

将本镇打造成为人口聚集、服务齐全、产业发达、就业创业机制完善的城市片区。

2)生态安全宜居的城市片区

将本镇建设成为生态环境优美、塌陷区面貌整体改善、居民生活安全、配套设施齐全的城市片区。

3)历史与人文旅游名镇

    将本镇建设成为历史文化、民族传统文化和近现代煤产业文化集聚的旅游名镇。

3.1.2 经济目标

2015年经济翻番GDP达到32亿元,年均增长15%以上,占谢家集区25%

2030年经济高速GDP增长130亿元,年均增长15%以上,占谢家集区30%

 

3.2发展定位

3.2.1 定位原则

对李郢孜镇定位的正确认识,应基于对李郢孜镇的资源禀赋、区位条件、经济基础的正确判断。

1)资源禀赋

李郢孜镇煤炭资源充足,水资源缺乏,土地资源北缺南足、产业结构不尽合理、自然景观和人文底蕴未得到充分利用。

考虑李郢孜镇位于淮南市中心城区,李一矿等重大煤矿已停止开采,仅有全阳等4个小型煤矿开采企业还在生产,煤炭资源的开采逐渐退出李郢孜镇发展舞台;煤炭资源面临着转型发展的迫切需求,未来须在“产业调整”、 “环境整治”与“文化提升”等方面进行综合定位。

2)区位条件

李郢孜镇位于淮南市中心城区西部城区的边缘地带,西部城区与山南新区中间区域,距山南新区中心区约5km;地理区位条件较好;

城镇北部由于李一矿等煤矿的开采,基本都是塌陷区,原有生态系统遭到破坏,需进行修复;考虑镇域南部为瓦埠湖,北部与淮西湖接壤,周边自然环境优势较为明显。

3)自身产业基础

淮南工业园区是升级开发区,现入园企业31家,主要集中在机械制造、新型建材、农产品加工等方面,企业低能耗、低污染企业,产业集聚,优势明显,工业的聚集推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2.2 定位内容

都市产业新城——产城一体化发展新路线

旅游文化名片——淮南历史、民族特色与现代交融的缩影

中小企业总部——集中展示工业园区的形象

生态优美安全宜居区——生态景观建设新抓手

生态农业经济区——发展现代都市型特色农业

3.2.3 定位战略

1)都市产业新城

淮南工业园区以现有产业为基础;着力提升改造建材、食品加工等传统产业;同时大力引进、扩建煤基制造企业和纺织服装加工企业,培育发展新材料、新能源等高新技术产业,逐步形成以传统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相结合主导的都市工业产业集群。

2)旅游文化名片

依托丰富的自然人文景观,充分挖掘历史文化底蕴,镇区回族民居特色,积极发展山水观光旅游、文化旅游和生态旅游,加速由观光旅游向观光、休闲度假旅游转型,由过境旅游发展为目的地旅游转型。重点规划建设春申路民族文化一条街、赖山集清真寺、春君陵园。

3)商贸业副中心

提升商业业态:现代购物中心、大型超市、专业市场、品牌直销店、便利店等现代和高端商业业态,形成较为完善的现代商贸流通体系。

依托谢八路(东西部第二通道)沿线引导中小企业总部布置,形成良好的城市景观。

完善服务配套:完善市场服务配套体系,与周边市场联合发展,合理规划布局餐饮、宾馆、办公、居住、酒店、服务中心、交通枢纽等设施。

创造环境:创造环境优美、具有特色市场环境,提升市场人气;完善服务、管理环境,提供良好的交易环境。同时引入大型商业地产项目,如商务办公、酒店、购物中心、公寓等,将东西部第二通道一带打造成为西部城区新中心,集中展示西部城区新形象。

4)生态优美安全宜居区

疏通淮西湖与瓦埠湖之间水系联络,在现状防洪沟两岸布置城市公园、文化广场、体育健身等场地,打造魅力文化休闲带。

5)生态农业经济区

在塌陷区环境生态治理和瓦埠湖水源保护区生态环境保护的基础上,通过何首乌种植、食用菌养殖等等现代都市型农业产业的发展,创造生态农业经济区。

3.2.4 产业定位

规划打造“一个基地、一个主集群、二个副集群、多个领域”。

一个基地——都市产业基地

一个主集群——商贸流通产业集群

二个副集群——文化旅游产业集群,现代都市农业产业集群

多个领域——涉及建材、食品加工、煤基制造、纺织服装加工、新材料、新能源等制造业;以及农产品、食品、服装、建筑材料等多个商贸交易领域。

3.2.5 功能定位

主导功能:现代加工制造业、生态都市观光农业;

配套功能:观光旅游、综合服务;

延伸功能:都市工业、孵化研发;

特色功能:文化娱乐、体验休闲。

 

3.3城乡统筹的发展策略

3.3.1 区域协调发展策略

李郢孜镇是淮南市中心城区的一个组成部分,也是西部城区组团的重要片区,但由于受行政区划影响,其在功能和形态上都不具有完整性,因此要从更大的区域层面内协调整个片区的建设发展。

1)区域协调原则

李郢孜镇城市区位独特,位于西部城区组团与山南新区的结合部位,同时又是合淮“T”字型产业走廊的重要节点。借力东西部第二通道的桥梁作用,以淮南工业园区扩区为动力,组团内、外部合作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实行区域协调整合战略,是李郢孜镇未来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

2)区域协调战略

在省域层面,要利用淮南市作为合肥经济圈中心城市的地位、传统工业城市的基础,以及打造资源科技城市、宜居生态城市和文化旅游名市的目标,加强与省会合肥的经济联系以及在产业、贸易、旅游和环境保护方面的合作;

在市域层面,重点是抓住周边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职能多元化、城市人口与产业迁移的机遇,有计划地形成商业副中心、重要的工业聚集区,大力发展以现代加工制造业为主导,旅游、综合服务相配套的综合型城镇;

在中心城区层面,李郢孜镇一方面要加强与中心城区道路网的对接,以及与西部城区和山南新区公共服务中心的道路联系,同时考虑建设新的公共服务中心,并加大市政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争取市旅游业发展的资金支持。

在谢家集区层面,谢家集区主要分为主城、李郢孜、望峰岗三个片区,其中李郢孜片区包括李郢孜镇、淮南工业园和园艺场,由于园艺场为国有用地,由于征收难度小,是淮南工业园扩区最易快速实施地区,扩区后的淮南工业园将包括李郢孜镇、淮南园艺场、孤堆回族乡,所以李郢孜镇应该和这些区域一体化发展。

规划考虑将李郢孜镇划分为北部矿业与生态修复经济区、中部镇区经济区、东部经济区和南部都市工业区四个部分,统筹一体化发展。

3.3.2 区域协调建设策略

1)规划结构协调

在规划结构上以生活服务中心、商贸中心和生态绿地和开敞空间为核心,以防洪沟两侧景观廊道为生态轴线,以东西部二通道为发展轴线,有机串接全区域,形成有机完整的总体结构。

2)路网结构协调

综合考虑现状及规划道路,采用直线型、折线型路网相结合的方式,构成方格网的主道路骨架。对部分线形不畅的道路改为简洁的直线型道路,同时与外部生态绿化环境相协调,形成交通便捷,关系明确,适应环境的路网结构。主要做好与周边区域路网的衔接。

3.3.3 建立综合交通体系的策略

构筑以公共交通为主体的交通体系,满足多层次、多模式的交通需求,能适应镇区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全面提升综合竞争力;强化绿色、低碳交通理念及与环境的协调,营造安全、宜人、畅达的对外和内部交通体系。镇东侧与淮南工业园南侧用地增加路网,北部根据现状建设调整道路线型。

建立完善的内部交通体系,城市道路与对外交通干线合理接驳,解决道路建设与城市开发需求的矛盾,尤其重视纵深路网的完善,同时加大交通设施投资建设,为城市建设区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3.3.4 完善公共及市政设施的策略

1)公共配套设施完善

结合城市更新完善配套设施:尽可能保留原有规划公共配套设施用地,对现状建设占用配套设施用地的情况,如属不合理建设应在规划中引导其迁出或改变功能;不能改变时则在周边补充足够的配套设施用地。已批未建项目则应加强规划管理,使其在建设中按要求设置足够的配套设施。

高标准配建配套服务设施:城市建设区的各项规划满足城市规划要求,城市公共配套的标准需按市、区级、居住地区级及组团级进行配置。

2)市政配套设施完善

满足用地、规模、数量及种类的要求:市政设施规划在用地上满足上层次规划要求,同时应达到本次规划标准。

鼓励产业化发展:将市政设施的投资建设引入市场机制,在政府的监督与引导下,鼓励其产业化发展,促进城镇市政设施的完善与建设。

为进一步了解掌握社会公众对政策执行效果的反馈与评价,请您对该政策的制定及执行提出宝贵的意见或建议。我们将及时收集并分析,共同助力政策不断完善。
  • 姓  名:

  • 联系方式:

  • *内  容:

  • *验 证 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