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级政策解读】谢家集区特色农业发展路线解读

发布时间:2020-06-02 11:22信息来源:杨公镇文字大小:[    ] 背景色:       

一、 谢家集区农业农村发展现状

谢家集区农业资源丰富,拥有农田19.1万亩、优质水面8万亩,粮食种植面积31.95万亩,实现粮食总产量13.08万吨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16262元,在全市范围看,全区农业总量处于中等水平,必须以质取胜,突出特色产业,培育发展动能。

(一)发展特色农业的产业优势显著。全区规模以上农副产品加工企业、市级以上产业化龙头企业等共计19家企业,认证绿色食品企业3家,年产值37376万元。区内有各类专业合作社125家,家庭农场59个,常年从事农机服务的大户有50余家,年产值约2900万元。培育了6个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园区,年营业收入2000万元。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工作已全面完成。全区清理出各类资产1.62亿元,认定股民113675人,成立村级经济组织57个。

(二)发展特色农业的交通优势显著。谢家集区地处淮南市承东启西、连南接北的中心位置。102省道、合淮阜高速公路、商合杭高铁穿境而过,乡村道路修建完善,农产品运输渠道畅通总投资22.3亿元的西商农商城项目落户谢家集区,是全国农产品交易的重要节点,建立覆盖农产品生产、加工、运输、储存、销售等环节的全程冷链物流体系。

(三)发展特色农业的环境优势显著。通过实施美丽乡村工程,展开全域环境整治,建立了全面的农村生活垃圾管理机制, 全区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实现市场化运作,专业保洁,全域覆盖。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配套率达100%,秸秆综合利用总量9.4760万吨,利用率90.6%。利用好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等平台,不断培育乡风文明,11个村镇获评新一届区级文明村镇。

同时,我们也清醒的认识到,发展特色农业仍然存在一定的短板和薄弱环节,主要是:农业技术人才队伍弱化,各乡镇农办约有在编在岗人员3人左右,队伍老龄化现象突出,缺乏高学历专业人才;产业集聚效应不明显,各类基地分散,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技术力量不强,研发能力不高;资金保障不够及时,受全市财政紧张局面影响,各类资金配套投入不够充足,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不够完善。

二、 发展特色农业产业“10+1+1”体系

农业农村发展应坚持走特色化、差异化发展之路,为此,我们按照“做实工作、做精品质、做高效益”的思路,谋划了 “10+1+1”特色农业体系,即:10个千亩种植养殖基地+全区万亩蔬菜基地+蔬菜试验基地。

(一)打造千亩西红柿种植基地。依托望峰岗镇陶圩村成立的淮南市应台孜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主打产品“有机西红柿”,做好培育发掘,不断扩大西红柿基地面积,提高农产品附加值。筹划西红柿品鉴、采摘、宣传活动及助农签约仪式,积极协调电商企业和农业种植户的产品线上销售合作。

(二)打造千亩毛蟹养殖基地。依托唐山庄施家湖水产养殖中心主打产品“施家湖”牌大闸蟹,科学扩大养殖规模,提升毛蟹产量。结合施家湖光伏项目,打造集水产养殖、产学研合作、生态休闲、旅游观光于一体的特色产业。

(三)打造千亩食用菌种植基地。依托孤堆乡江永食用菌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主打产品双孢菇,扩大立体生态种植规模,积极帮助经营主体解决技术培训、菌材供应、产业配套等问题,巩固好发展势头,带动周边农户加入,提升食用菌产量。

(四)打造千亩草莓种植基地。依托杨公镇陈庙村草莓种植集中区和孙庙乡绪全瓜果种植专业合作社、莓之源草莓种植专业合作社,将草莓种植户统一起来,走“特色+规模+档次”的发展之路,打造谢家集区草莓品牌,根据市场走向增加新的品种(奶油草莓),开发休闲采摘、农家乐等业态,提高种植户经营收益。

(五)打造千亩芡实种植基地。依托孙庙乡湖鑫水产养殖有限公司,用好金融扶持政策,支持做大芡实播种面积,引进下游食品加工企业,开发芡实深加工产品,形成集团化、规模化产业集聚效应。

(六)打造千亩酥瓜种植基地。依托杨公镇、孙庙乡、孤堆乡三个酥瓜种植基地,扩大种植规模,统一品牌、统一销售。实行公司加基地加农户连市场的方式,申报绿色食品认证,提高附加值,扩大市场占有率,增加收益。

(七)打造千亩莲藕种植基地。依托孙庙乡银湖浅水藕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及胡岗村淮南市吉沃水生蔬菜农民专业合作社,进行资源整合,进一步新增种植面积,推动莲藕产品生产销售,发掘藕粉、莲子、荷叶茶等莲藕延伸产品,吸引城区居民观光、采摘,推动乡村旅游发展,带动更多村民就业增收。

(八)打造千亩甲鱼养殖基地。依托孙庙乡孙庙村鱼鳖混养集中区,组织养殖户成立合作社,鼓励农户对养殖池塘进行标准化改造。实行“合作社+公司+基地+农户”的组织经营模式,适时成立甲鱼协会,打造瓦埠湖甲鱼品牌。

(九)打造千亩瓜蒌种植基地。依托杨公镇永双家庭农场、孙庙乡淮南祥晟家庭农场、黄友三瓜蒌种植基地,扩大生产规模,开发优良品种,研发吊瓜子等深加工产品,努力打造种植、加工、销售于一体的瓜蒌生产加工产业链。

(十)打造千亩稻虾综合种养基地。依托杨公镇仁利泉生态农业有限公司建设2000亩稻虾混养示范基地,利用与安农大合作的机遇,进一步研究稻虾综合种养生态增效模式,打造集龙虾养殖、销售、速冻、深加工为一体的生态农业示范片。

(十一)打造全区万亩蔬菜基地。在全区范围内因地制宜建设一万亩蔬菜基地,建成后将通过“公司+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实现生产标准化、品质高档化、防控绿色化、环境优良化、销售订单化,全面提高农民种植收益。

(十二)打造蔬菜试验基地。以西商农商城项目为契机,加大与安农大合作力度,实行“政府+企业+高校”的合作模式,建设规模化蔬菜试验基地,筛选出适栽的优良品种,研发减水、减肥、减药的科学绿色蔬菜种植模式,积极在全区万亩蔬菜基地中推广栽培

三、扎实推进乡村振兴战略

我们将切实找准农村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的问题,研究采取切实可行的对策措施,以发展特色农业产业为抓手,推动村村有新貌、村村有新业、村村有新人,不断满足农民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活的需求。  

第一,让产业找得到效益。乡村要振兴,产业是支撑。当前,全区传统种养模式没有得到根本转变,农业产业链条不长,农产品商品化率不高。我们将紧紧围绕“10+1+1”特色农业体系,对产业基础薄弱的地方,着眼“培育”,大力调整产业结构;对产业基础好的地方,着眼“培优”,做大做强优势产业。让单向的“种得好”转变为双向“卖得出、卖得好”。强化技术服务,让农技人员到田间地头去“办公”,用良种、良法、良策,让好品种实现好品质。培育一批农产品加工企业,探索种养与加工两条线分线运行,以组织化加工对接组织化生产,延伸产业链,延长产品链。强化农业品牌建设,提高农产品组织化程度,依托农商城建立优质农产品展示展销中心,加快发展直营直销,推动农产品进展会、进超市,推广“会员制”销售、农产品网络营销,让好产品卖出好价钱。  

第二,让资本找得到平台。当前,大量的人口和资金仍然从农村向城镇单向流动,农村土地撂荒,导致宝贵的资本大量沉淀,难以进入农村。我们将把资本作为支撑产业发展的核心动力,对设施用地规模全面摸底查清,积极调整规划,为“资本下乡”参与农业产业化、规模化和现代化发展提供必要保障。推动更多民间资本参与农产品策划、包装、运营,参与乡村旅游发展,参与美丽村庄建设;让“市民下乡”盘活农村闲置资源,刺激农村消费,提升农村文明程度,通过人员流动、资源互换,释放出农村发展巨大空间,让市民下乡有盼头、能人回乡有劲头、企业发展有干头、农民挣钱有奔头。  

第三,让村庄找得到韵味。这些年,我们在农村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环境治理上得到了极大改善,但对照生态宜居的要求,还有较长的路要走。我们将以农村垃圾、污水治理和村容村貌提升为主攻方向,加快补齐农村人居环境“短板”,大力推进农村“厕所革命”,统筹推进农业生产废弃物、畜禽养殖废弃物综合利用工作,保护好绿水青山和清新清净的田园风光,完善基础设施。让农业成为现代产业,让农村成为美好家园,让农民成为体面职业。立足实际和资源禀赋,发掘、放大、做强各自特色优势,推动一二三产融合、产建融合、产城融合、城乡融合,持续推动乡村振兴,谱写好五大发展美好谢家集的农业农村篇章。  

    正在更新中...
为进一步了解掌握社会公众对政策执行效果的反馈与评价,请您对该政策的制定及执行提出宝贵的意见或建议。我们将及时收集并分析,共同助力政策不断完善。
  • 姓  名:

  • 联系方式:

  • *内  容:

  • *验 证 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