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谢家集区年度计划

发布时间:2022-03-04 17:28信息来源:谢家集区人民政府文字大小:[    ] 背景色:       

    2022年是新一届政府开局之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关键一年,做好明年各项工作意义重大。明年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9%;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9%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1%;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1%;城镇、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9%、9.5%。重点做好以下六个方面工作:

(一)筑牢发展根基,奋力提质扩量增效。坚持把发展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不断做强存量、做优增量、做大总量。

一是加大双招双引力度。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改革延伸扩面,加快实现“跨省通办”,深入开展“四送一服”,着力打造优质营商环境。完善招商引资考核激励办法,拿出真金白银重奖“有功之士”。积极对接长三角等地区产业集群,充分发挥驻点招商组“桥头堡”作用,灵活运用平台招商、专业机构招商、行业商会协会招商等方式,做好项目信息收集和招商推介,实现招商项目数量、体量、质量的新突破。实施“双招双引”提质增效行动,围绕三大新兴产业和商贸物流、教育、医疗等重点行业,编制产业地图和产业链招商目录,全年新签约亿元以上重大项目30个以上。

二是加快项目建设速度。抓好合理扩大地方政府专项债券使用范围政策机遇,聚焦“四化同步”、“五大攻坚行动”,积极谋划储备一批基础性、枢纽性、带动性强的关键项目。树牢合伙人思维,将城区菜市场改造提升、李郢孜春申君文化园、城市片区开发等项目推向市场,充分激发社会投资活力。实施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落实重点项目区级领导包联制度和管行业必须管投资工作机制,实行“周沟通、月督导、季调度”,积极做好项目前期对接,加快推进再生资源及报废机动车回收加工、西部客运站等项目建设,争取亿元以上重点项目开工4个。

三是提升园区发展高度。坚持三大园区发展主阵地不动摇,推进新型功能材料产业基地壮大规模,推动建设宏泰钢铁二期70t电弧炉余热回收利用、望峰岗北部集中连片开发项目,继续做好陶圩码头项目前期准备工作。推进智造园区扩容提质,积极与高新区携手合作,集中打造电子器件、汽车零部件等产业基地。实施“亩均效益”评价,开展闲置建设用地、工业低效土地治理。优化园区管理体制机制,推行“标准地”改革,大力发展“飞地经济”,加快建设五区块标准化厂房。推进西商农商城全面运营不断丰富农产品产销、农副产品深加工、冷链物流等主导业态,加快构建地方特色农副产品集聚发展平台。

(二)激发市场活力,加快培育内生动能。坚持遵循市场规律、善用资本力量,推动更深层次改革、更高水平开放、更广范围创新。

一是深化重点领域改革。推进农村综合改革,抓好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试点,实施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制度,深化农村闲置宅基地、住宅盘活利用改革创新。实行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改革。做好要素市场化改革,提高资源要素配置效率。壮大国有企业投资运营规模,推动淮南达城建设公司、淮楚市场管理公司等企业市场化转型发展。

二是提高开放合作程度。精准对接沪苏浙,合作结对更多县区,力争在产业协同、创新共育、园区共建等领域取得更大成效。全方位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用足用活配套政策,深度参与产业分工,努力打造皖北承接产业转移集聚区建设。实施外贸主体培育壮大计划,鼓励新型材料、特色农产品等优势产业和“专精特新”企业多形式、多渠道“走出去”,深度融入国内外产业链、价值链。全年外贸进出口总额达到4000万美元以上,外商直接投资2050万美元以上。

三是增强创新引领能力。大力实施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坚持“科创+产业”发展模式,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深度融合。对接长三角科技创新资源,招引高校、科研院所、企业来区建立成果转移中心、转化基地。支持企业加强与高校和科研机构产学研用合作,建设实习和就业创业基地,着力构建多元化的创新平台。实施科技型企业培育工程,引导人才、技术、资金等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新增高新技术企业2家,积极创建安徽省农业科技园、淮南市创新技术中心。鼓励支持企业围绕特色优势产品组建产业联盟,提升协同发展水平。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分别增长10%、16%。

(三)厚植生态底色,着力营造绿色环境。坚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打好生态文明建设持久战,加快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绿色谢家集。

一是抓好污染防治。推行生态环境保护专项监督长制,进一步完善网格化监管体系。完成2021年第二轮中央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整改。实施十三项大气污染专项整治升级版,做好秸秆禁烧、餐饮油烟治理、道路扬尘防控等工作,确保PM2.5平均浓度、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完成目标任务。投资6200万元实施农村生活污水治理项目,推进污水处理提质增效。加强饮用水水源地排查整治,巩固入河排污口治理成效,保障水生态安全。严格实施“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开展全域土地整治试点工作。强化危险废弃物、医疗废弃物收集处理监管,加大白色污染治理力度,推进化肥农药减量化,严格防控土地污染。

二是抓好生态修复。探索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新模式,扎实推进群众搬迁安置、耕地保护和复垦、就业培训和社会保障等。完成梨园新村项目群众搬迁入住工作。全力推进西部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和李一、李二矿采煤沉陷区修复治理项目用地征迁,全力保障施工环境,推动项目加快建设。深化新一轮林长制改革,实施“五大森林行动”,完成成片造林150亩,创建省级森林村庄2个。

三是抓好减污降碳。全面落实碳达峰、碳中和部署,杜绝引进“两高”项目,开展钢铁、建材等重点行业“减污降碳”行动,推动企业绿色生产。积极培育节能环保、清洁能源等绿色产业,扎实做好秸秆和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工作,开工建设智造园区屋顶分布式光伏发电、远中瓦埠湖风电场项目。倡导绿色生活方式,厉行勤俭节约,开展节约型机关、绿色家庭、绿色学校、绿色社区创建活动,推进生活垃圾收运系统与再生资源回收系统“两网融合”。

(四)聚力三农发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坚持以建设省级乡村振兴先行示范区为契机,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

一是提升农业质量效益。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严守耕地红线,建设高标准农田1万亩,粮食产量稳定在13万吨以上。依托九个千亩特色种养殖基地,培育1个全产业链优势主导产业,着力打造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持续推行农业生产“大托管”、“劝耕贷”等模式,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5个和省、市新型农业经营主体2个。提升农业产业智慧化水平,实施“数字赋农”行动,开工建设孙庙乡智慧辣椒种植、李郢孜镇万亩高效数字农业产业示范园等项目。

二是提升乡村宜居水平。投入乡村振兴专项资金1.1亿元,加快推进基础设施、产业配套、生态环境保护等项目建设。强化基础设施管护,提升改造孙庙保庄圩,新建产业联网路3.75公里,升级农村公路5公里。深入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大革命”和“三大行动”,改造农厕378户。加强村庄公共空间整治,分类编制“多规合一”村庄规划,统筹推进公共活动场所建设、农房和院落风貌整治,建成美丽乡村省级中心村4个。

三是提升农民幸福指数。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保持现有主要帮扶政策总体稳定,健全防止返贫致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杜绝规模性返贫现象发生。投入1000万元提档升级扶贫产业,带动更多低收入人口稳步增加收入。巩固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成果,深化农村“三变”改革,不断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经济强村达9个以上。

(五)突出建管并重,不断提高城市品质。坚持总体规划、精致布局、用心打造,不断提高老城区的承载力、吸引力。

一是完善城市功能。开工建设兴园路、桂山路二期、淮南西高速路口改扩建项目,全面做好谢家集通用机场建设前期工作,不断完善互联互通的交通网络。推动天舜酒店、五星级标准酒店及商住综合体项目开发建设,加快推进西城大市场升级改造和峰杰广场等项目建设,不断提升卧龙山路城市商圈层级。投资2.3亿元,实施56个老旧小区提升改造、3个小区(单位)污水管网改造工程,提高群众生活舒适度。实施城市生命线工程,加强应急场所建设,大力整治城区积涝点,增强城市防洪排涝能力,建设海绵城市、韧性城市。

二是提升城市形象。持续推进文明城市创建,深入实施“八大提升行动”,加快补齐市政设施、菜市场等薄弱环节,重点抓好交通秩序、市容环境等难题治理。投资500万元,标准化改造菜市场3个。新建改造公厕5座。推进具备条件的住宅加装电梯工作。不断改善城区环境,开工建设唐家山公园项目,积极打造新建村、北辰社区等3个街头游园,加快推进二通道、长江商贸城、谢李路李郢孜段等绿化工程。

三是强化城市管理。推动5G 基站和配套设施落地,实现主城区5G网络全覆盖。搭建“城市大脑”监测调度平台,探索以数据资源为基础的城市治理模式和服务模式创新,积极推进智慧城管、智慧社区、智慧应急广播等平台建设,打造新型智慧城市。积极创建生活垃圾分类示范区。加强小区物业公司管理,提升市场化、专业化、规范化管理水平。

(六)聚焦社会事业,持续增强民生福祉。坚持人民至上的理念,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持续保障和改善民生,扎实推动共同富裕。

一是统筹发展社会事业。持续开展33项民生工程建设,引导社会力量有序参与民生建设和建后管养。完善高校毕业生、困难群众等重点人群就业支持政策,确保零就业家庭实现动态“清零”。严格落实“双减政策”,提高课后服务质量,积极创建全国学前教育普及普惠示范区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建设,推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一体化常态化抓好疫情防控和疫苗接种工作,完成国民体质监测任务,支持以新华医院、广济医院等为支撑的区域医疗联合体做优做强,开工建设淮南市精神病医院迁址新建项目。推行退役军人全生命周期管理保障新模式,促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科协、工商联等团体纽带作用,做好外事侨联、民族宗教、防震减灾、档案、地方志等工作。

二是着力保障基本民生。推进国家级医保支付方式改革试点工作,落实全民参保计划。深化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实施“智慧助老”行动,积极谋划医养结合项目,推动养老服务事业和产业协同发展。健全城乡社保转移接续、基本养老、基本医疗保险筹资和待遇调整机制,加大灾害、医疗、教育等专项救助力度,统筹社会福利、慈善事业发展,强化未成年人保护和困难妇女、残疾人等社会弱势群体关爱

三是不断强化社会治理。探索建立“网络化+网格化+铁脚板”治理机制,重塑巡防队伍、城管队伍、网格员队伍等管理制度,打通基层治理“最后一百米”。全面启动“八五”普法,提升法治谢家集建设水平,争创省级法治政府示范区。加强食品药品安全监管,争创省级质量示范区。认真贯彻落实“1+9+N”方案体系,常态化推进扫黑除恶,深化“铸安”行动和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切实增强人民群众安全感。健全多元化矛盾纠纷化解机制,落实接访下访、包案化解、阅批群众来信等制度,依法及时解决群众合理诉求。

 

为进一步了解掌握社会公众对政策执行效果的反馈与评价,请您对该政策的制定及执行提出宝贵的意见或建议。我们将及时收集并分析,共同助力政策不断完善。
  • 姓  名:

  • 联系方式:

  • *内  容:

  • *验 证 码: